媒体:老农保仅退本金难补信赖缺口,历史遗留难题怎样解?
老农保退本金引争议,29年等待成空
“29年前交的200元养老钱,现在只能拿回本金?”四川宜宾长宁县粟培老人的遭遇引发热议。1996年领结婚证时被强制购买的”老农保”,如今民政局表示只能退还200元本金,当年的养老承诺成了一纸空文。这不禁让人发问:老农保仅退本金,怎样弥补农民二十多年的信赖缺口?
粟培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。上世纪90年代,《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(试行)》推出后,多地出现将购买保险与结婚登记捆绑的情况。如今新农保推行,”老农保”开始退款,但各地处理方式不一——有的地方退还本金加利息,有的如长宁县仅退本金。这种差异处理让农民难以接受,毕竟29年前的200元能买半头牛,现在连利息都没有。
制度漏洞成挡箭牌,农民权益谁来保障?
“当时没有养老保险体系,乡镇盖章的本子现在不算数。”民政局职业人员的解释让粟培更加困惑。他手中的缴费收据明明盖有镇政府公章和民政局监制字样,却被告知”体系没对接上”。这种以”历史遗留难题”为由的推诿,让农民维权陷入困境。
记者调查发现,类似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。四川绵阳部分地区将老农保并入新农保,退还了本金和利息;宜宾市叙州区2014年统一退款800多万元,涉及近4万人。但长宁县却迟迟没有动作,农民四处奔波却找不到解决方案。”还能怎么办呢?”民政局职业人员的反问,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无奈与乏力。
信赖重建需政策兜底,历史欠账不能一退了之
面对老农保”烂尾”难题,仅退本金显然难以服众。物价上涨数十倍,200元在今天已微不足道,但农民对”老有所养”的期待却是实实在在的。这种制度空白造成的历史欠账,需要更有担当的解决方案。
有专家建议,可参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;或将这些老农保账户并入新农保体系,给予适当补贴。更重要的是,查清底账、明确责任,避免类似难题重演。正如网友所言:”历史遗留难题不该成为’无解’的挡箭牌,对’老有所养’的承诺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兑现。”
粟培老人仍在坚持维权,他的故事提醒我们:农民对制度的信赖一旦破裂,修复起来需要付出更大代价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怎样妥善解决这类历史遗留难题,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聪明与担当。无论兄弟们认为老农保”烂尾”难题该怎样解决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无论兄弟们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