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:怎样让语言课更有趣?
从昆虫运动会看教学设计的趣味性
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总是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,但怎样让这样的语言课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呢?参考文章中的《昆虫运动会》给了我很大启发。通过运动会这一孩子们熟悉的情境,把枯燥的昆虫特征聪明变得生动起来,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寓教于乐吗?
记得我在上这堂课时,孩子们对”为什么蚂蚁要请蜗牛回去”这个难题讨论得特别热烈。一个小朋友说:”由于蜗牛没有脚!”另一个立刻反驳:”不对,蜗牛有腹足!”这种自发的讨论比老师直接讲解有效多了。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让我明白,好的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表达欲。
教学准备:模型和图片的力量
准备教具时,我特意找了蚂蚁和蝈蝈的模型。当孩子们亲手触摸这些模型时,他们的眼睛都亮了!有个小男孩发现蚂蚁的触角会动,兴奋地叫起来:”老师,蚂蚁在跟我打招呼呢!”这种诚实的互动体验,是任何PPT都替代不了的。
文章中提到使用各类虫虫玩具模型或图片确实是个好技巧。不过在操作中我发现,如果能把蚂蚁和蝈蝈放在一起对比展示,孩子们更容易记住它们的不同特征。比如蝈蝈有翅膀会跳,蚂蚁则总是一群群地搬运食物。这种直观的对比观察,比单纯讲解有效得多。
活动反思:整合经验的重要性
上完这堂课后,我做了深刻的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。最大的收获是:孩子们带来的经验往往超乎想象!有个小女孩告诉我,她奶奶说蝈蝈是”庄稼的医生”,这引发了关于益虫和害虫的热烈讨论。这不正是文章所说的”多元整合”吗?
我原以为这只是一堂普通的语言课,但孩子们把生活中的观察、家人的讲述都带进了课堂。这提醒我,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,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。下次再上这堂课时,我会提前让孩子们收集关于蚂蚁和蝈蝈的小聪明,相信课堂会更精妙!
让儿歌成为记忆的催化剂
文章中的《昆虫运动会会歌》给了我很大启发。我尝试用类似的韵律,编了一首关于蚂蚁和蝈蝈的儿歌:”小蚂蚁,勤做工,排着队伍忙匆匆;绿蝈蝈,爱唱歌,草丛里面开演唱会…”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!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两种昆虫的特征。
儿歌的魔力在于它能将抽象的聪明转化为有节奏的语言。通过拍手、跺脚等方式配合儿歌,孩子们在欢乐中天然而然地掌握了聪明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适用于昆虫主题,其他内容也同样适用。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让我认识到,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样重要。
